【必备】春节的作文700字7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作文700字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1
我们最近学了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这儿的春节,不过对于我这种“吃货”来说,我才不管什么春节呢!我要管,就只管吃的、喝的、什么的,对于我来说,这不是春节,而是“吃节”!
首先,是农历腊月八日,简称腊八,在这一天,虽然不放假,但我们这一天都要吃腊八粥,腊八粥就是八宝粥,由各种干果、各种米粮、各种……,一共八种,腊月八日往后,就开始有春节的气氛了。人们开始陆陆续续采购年货了。
第二,是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我很激动,因为已经放假了!而且还要祭灶,在这天,我们就又可以买灶糖吃啦!还有许许多多的好东西吃,那就是--年货,大部分都是在这几天烹饪的,比如麻糖、饺子、炸带鱼、什么的,都在这几天(直到大年三十)必须完成,好在除夕年夜饭时不用那么忙。
第三,是大年三十,除夕,也就是腊月三十,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呵呵,我又很激动,因为,这天可以吃年夜饭了!在晚上,妈妈和娘娘他们都在那里端上来一盆又一盆佳肴,美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都有点想说“酸甜苦辣咸,美食冲向前”了,看着这一碗碗摆盘精美的佳肴,我都有点不想动筷子,因为,那里的摆盘实在是太精美啦!最后,吃美食心里不断驱使着我去动筷子,于是乎,我便轻轻的夹了一口,啊!感觉太好了!他们在我嘴里慢慢的荡漾着,之后又像一个在暴风雨中的小船,断成一根一根的,酱汁在我的嘴里跳“天鹅湖”,一阵阵香味又在我的鼻子上“伴奏”,勾引我去在吃一片,啊!这感觉真是好极啦!
紧接着,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今天又要吃的是另一种好吃的东西--饺子,这天吃饺子,配腊八蒜,再配蘸水,把饺子往蘸水里泡一泡,吃一半,再吃一口腊八蒜,这味道也……太好吃啦!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三味俱全,简直是--完美!饺子里面的肉,蘸水的醋味,还有腊八蒜,轮流让我的舌头得到补养,得到味道对我舌头的触动。说真的,吃饺子,感觉真的不错!
正月十五,这天可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元宵节,俗话说,“汤圆汤圆吃汤圆,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这天,我们又要吃一种好东西--汤圆啦!不过我有点不想吃汤圆,但是,每隔十九年都有一个奇妙的轮回:情人节和元宵节在同一天!不过一个吃巧克力,一个吃汤圆,到底吃什么呢,我就最后想了一下还是吃“巧克力馅儿汤圆”吧!哈哈!
唉,过了十五十六,大人们又要上班了,我们又要上学了,大家都步入正轨了,我不得不留恋这值次得纪念的春节,因为,每年只有一次春节,每年也就只能吃一次好东西了,唉,“吃节”为什么流逝的这么快呢?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2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抓紧上山以躲避"年"兽。这时,只见那老人高声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婆婆答应了,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3
我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终于把一年一度的春节给盼来了!每年春节都少不了干一件事: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看中央一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们一家子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很不错: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小品;有滑稽逗人的相声;有抑扬顿挫的诗朗诵……节目是丰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缭乱,看着精彩纷呈的节目,我想到了这么多精彩节目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操心劳累,连到了大年三十还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不禁被他们所感动,这时,我看节目的滋味又不同了。
里面的一些节目给我的印象很深。其中的一个家庭唱他们自己谱曲作词的歌曲《我爱我家》,他们一家是多么地温馨、幸福啊!听着这首歌曲,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一代是多么得幸福,生活在新中国,爸爸妈妈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时还会与父母顶嘴,现在想想,真不应该呀!真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呀!还有一个就是:“十二生肖闹新年”。“十二生肖”们精彩的杂技表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他们那熟练、轻巧的动作,和着欢快的音乐,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时我感觉无比兴奋,过年啦!
当然,这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很多欠缺。比如说:这一次晚会娱乐性的节目太少,歌曲反而太多,而有很多节目的中心并不能反映过年。还有节目的穿插也不是很恰当,很多歌曲连在一块,让人看得都乏味了。这些,都是我看后的感觉。
如果我来安排这一次春节晚会的话,我一定尽心尽责,把节目搞的耐看性强一点,有趣一点,有新意一点;节目的穿插恰当一点,选的节目欢快一点,把过年的气氛突出一点;还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年龄的不同来安排些节目,最好啊,让观众们锁住频道,一步也不走开。
随着过年的倒计时,迎来了新的一年。我喜欢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它让我们在欢笑声中看到了新年的到来。但是,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很多不足,我希望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能对这些不足做出些改进,我等着看明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会办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成功!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4
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春节展开了一幅热闹繁忙的画卷。
从腊月的二十三开始,这个节日就已徐徐拉开了序幕。许多人家在这天就买好过年时所需的菜、饮料、用品,还会带上小孩子一起挑选新衣,各色的衣服琳琅满目,看得人们眼花缭乱,对每件衣服都喜爱无比,都想买回家。菜场里,进出的人络绎不绝,都在为过年做准备。
二十三以后,大家更是要加紧过年前的准备了。全家总动员进行一次大扫除,让家里一尘不染,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还要买好一些干果,好在亲朋好友前来拜访时有所招待。当然不能少了水果和糕点,为了祭拜菩萨用。
二十六七八,就已经有人家在过年了,漆黑的天空中总会冒上来数不清的火花。
除夕盼啊盼,终于到了,这天,可谓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了。家家户户从早晨开始忙碌,烧菜做饭,摆好烛台,点上蜡烛,来祭拜菩萨,祈求菩萨在未来的一年里保护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家在门外都贴好倒“福”,寓意福到了。下午,大人们还不能休息,还得烧一桌菜来孝敬祖先,并为祖先烧去纸钱,希望祖先也能过一个快乐的春节。晚饭过后是小孩子们的天地,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根烟花,火光在半空中划出一个个美丽的圆圈,大家一起跑着,跳着,笑着,其乐融融。晚上,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聊着天,有时甚至自己说着自己的,也觉得快乐无比。直到晚会结束,大家才纷纷上床休息,等待第二天新一年的开始。
正月初一,全家人在六点钟就得穿好新衣起来,爬山到庙里烧香拜佛,寒风刮得脸生疼,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到了寺庙,我们先每人拿一炷香,到各个菩萨处参拜,拜的时候十分诚心,向神灵许下愿望,最后,在外面燃放鞭炮后就下山了。下山后,还得去公墓祭拜祖先,带上糕果,拿上蜡烛鞭炮,在墓碑前垫上纸后跪拜,走时还得点燃鞭炮,这给春节又渲染了许多气氛。
正月十五,虽是元宵节,但春节的风波已逐渐淡去,大人们已照常上班,小孩子们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学期。虽没有花灯,但也少不了吃元宵,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汤圆的香味。
兔年已逝去了,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龙年,这个热闹繁忙的春节也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5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在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6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还未到,马路上早已响起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了。中午,奶奶正在做饭,突然,门铃响了,奶奶去开门。来的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爷爷,他穿着棕色的大棉袄,黑色粗布做的裤子,脚登大棉靴,两手搓着,一副局促不安的模样。我不认识他。
“是你呀,树丁!”奶奶惊喜地叫道。见是奶奶,老爷爷似乎松了一口气:“这小区全是一样的房子,哪有原来的老房子好找!”他又用眼睛瞟瞟对面的邻居,“瞧我这老糊涂,又认错了房子!”“没事,快请进!”奶奶热情极了,“这么多年,变很多呀!”从谈话中,我才知道,原来这位树丁第爷爷是奶奶的远房表亲,家住舟山的一个小岛,很多年没来,难怪一切那么生疏。奶奶请树丁老爷爷坐下看电视,老爷爷也不推辞,便坐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自己则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中午吃饭了,饭菜很丰盛,清一色的鱼,有的红烧,淋上了鲜艳的酱汁和葱的碎末;有的清蒸,鱼越发的诱人;还有的做了鱼汤,十分鲜嫩,不禁令我垂涎三尺。再看看老爷爷,百般称赞奶奶手艺棒,原来老爷爷最爱吃鱼了呀!“好久不来了,怎么回事呀?”“家里新添了个孙子,调皮捣蛋,没人管不行啊!”老爷爷边吃边说,似乎有些懊恼。吃完了,他们又唠起了家常,谈起了往日的朋友。有时一起呵呵大笑,有时又一起唉声叹气,有时又一起露出惊讶的神情。
看着这对老朋友,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幅幅奶奶津津乐道的她年轻时工作的画面。当疲劳时,奶奶和树丁还有其他老朋友在一起谈话家常;当遇到难题时,他们互相鼓励和帮助;当快乐时,他们又互相分享。多么融洽和谐真诚的友谊啊!
很快,树丁老爷爷便要走了,临走前还不忘塞给我一个红包,和奶奶告别。原来树丁老爷爷是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奶奶的呀!
奶奶和我一直将老爷爷送到门口的车站,才依依话别。“以后常来看看呀!”奶奶把树丁老爷爷送上车,才回了家。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似乎有水在翻腾,有火在燃烧,不由为这永远的友情叫好!连耳边的爆竹声,在我听来,也在为这真情喝彩呢!
春节的作文700字 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节?对,就是我们日日夜夜期盼的节日:春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忙不过来。
春节其实就像美食节,家家户户都会买回大鱼大肉。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妈妈上街买菜。首先当然是新鲜的猪肉啦!肉是最重要的,因为每逢过年大家都会酿香肠,可美味啦!猪肉、牛肉、五花肉……样样齐全!买好菜,下一步当然就是去批发部办年货啦,有各种各样的糖果、好喝的饮料、脆脆的饼干……难怪,每到春节,我就会吃成一个大胖子!
春节也像狂欢节。一到傍晚五、六点钟,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一阵阵的“噼里啪啦”声,会一直延续到8点。吃完晚饭后,轮到我们小孩子登场:放烟花!这便是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时刻。天上美丽的烟花,好似一幅天然的画卷,美不胜收。我总喜欢把烟火小棒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先点燃一根,再引燃所有的烟火小棒。红红的烟火小棒像挂在天边的太阳,美极了。放完烟花,鞭炮又登场了。鞭炮放到12点,整个县才会进入睡眠状态。第二天一大早,鞭炮又会用“噼里啪啦”的响声向新年问好啦!
春节还是发财节!新年拜年,只要你乖巧真诚地说一些祝福的话语,再加一句“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你就可以得到很多长辈的红包。攒下这些红包,我们就可以去买自己一直想要的礼物或者是帮爸爸妈妈买礼物啦!
在我们家,新年的最高潮就是全家一起包饺子啦!每次奶奶都会在包饺子前拌好我最喜欢的香菇猪肉馅。别人家都是去外面买饺子皮,而我们家则是自己做。奶奶先把面粉和好,再用擀面片的擀拌擀出一个个饺子皮,自己做饺子皮不但可以节省钱,而且吃用它包的饺子也会觉得更香、更美味。香喷喷的饺子出锅啦!奶奶特地做了一个里面是硬币的饺子,说谁吃到谁今年就有福气。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品尝着每一个饺子,生怕硬币崩坏了牙齿。“啊!我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啦!”我开心地叫道。大家看着我笑嘻嘻的,而我们家的其他小朋友则都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浓浓的亲情都融在了这张餐桌上……
春节就这样在笑声中走来,也将会在笑声和祝福声中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