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0 09:12:28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枣核》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枣核》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怀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开展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我所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八课《枣核》。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句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细节之处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并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公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需要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节课我以歌词(《我的中国心》)导入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期望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海外游子那一段思乡怀人的情感历程。但效果并不太突出,我应该给学生播放所选歌曲片段,从而能让学生能感触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应该加强师生互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课堂教学不应该贪多、图全,讲授要做到详略结合,巧妙过渡。 其四,要注意板书艺术,能抓住文章大意,整体美观大方。

其五,还应该搜集了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等,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体会理解,完成了从文本解读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以求在合理控制讲授进度的基础上达到课堂效果更好。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以后会多加学习改正!感谢同仁们的指导提点!

《枣核》教学反思2

上个星期,学校临时通知我讲一节随堂课,有教委领导来视听指导,《枣核》教学反思。我诚惶诚恐,时间紧迫,只有一节备课时间。于是我就认真地看了两遍教材和教参。

文章讲述的是作家萧乾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记述了“我”访美时,探望了一位旧时同窗好友,并带去了好友再三托付的几颗生枣核。从踏访花园和交谈中,“我”感受到了同窗好友怀念家乡、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海外赤子眷恋故土的真挚情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就侧重于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教学反思《《枣核》教学反思》。在我和同学们合作完成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事物,学生很容易找出是枣核,于是紧接着我就抛出核心问题:全文围绕枣核都写了什么,引出了哪些内容?在我示范总结下,学生很顺利地理清了课文顺序: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我就进行了总结,告诉学生这种写作方法叫做一线串珠。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只讲了第一课时,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

《枣核》教学反思3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枣核》教学反思4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此处隐藏1958个字……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

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枣核》教学反思9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 —— 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 —— 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 。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冰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枣核》教学反思10

《枣核》一文是萧乾先生通过写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课文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我觉得应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浅文深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沉入文本的阅读中,我首先播放了音乐《月之故乡》,让学生在深情凄婉的歌声中感受到那种思念家乡的感情,良好情境的创设很快地唤起了学生的共鸣:在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文章,把自己的认识完整地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朗读来感悟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落实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文章教学到这儿,似乎已经把全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都已经讲解学习得比较到位全面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应该是很不错的了。可学生究竟有没有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海外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呢?这么一个又大又比较抽象的情感在基本没有离开父母家庭经历的初二学生身上真能得以落实,实现情感目标的内化吗?

韩愈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课,它应该有多个目标,是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们称之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都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完成的。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枣核》教学反思11

教学本课的成功之处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的创新:“在回答美籍华侨生活得好吗?从文中找出根据”时,大部分人有理有据的回答了生活得好,也有一个同学认为她生活得不好,理由为思乡恋国心切,越老越烈,心情不好。

《《枣核》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