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夕阳真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一:学生找到描写夕阳向我们告别的三句话,点出了夕阳在西下过程中的三个不同位置,学生在画太阳的过程中了解到太阳是从东往西慢慢下落的。由语文引申到科学、自然,实现了学科的整合性,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另外,找到了这三句话,发现了这一自然规律的同时,实际上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即课文截取了夕阳西下时的三幅画面:“西斜、下沉、落山”进行描写。
二:教师在已有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发现太阳颜色变化的规律,不难看出,学生在挑选颜色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太阳这种富有变化的色彩美。正是太阳在三个不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光芒不同,所以导致了周围的景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也是暗埋伏笔,为具体欣赏“西斜、下沉、落山”的不同图景打下基础。
三:教师适时总结,学生了解到“夕阳西下”是一个富有动态变化的整体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在“西斜、下沉、落山”这三个位置暂停,三幅图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抓住夕阳西下过程中的三个镜头来具体描写夕阳美景的。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再逐段学习,在流动中暂停,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体会流动的美,整体的美,局部的美,暂停的美。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急迫的交流欲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成就欲,是构成课堂生命活力的要素。只有让他们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才能走向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理想境界。我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夕阳,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想象丰富,课堂上兴趣盎然。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2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此次包河区第二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公开课的任务。经过这次的评比课,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心态决定一切
当接到学校的任务,知道要上评比课时,我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带语文课的时间不长。上评比课,对很多老师而言是件大事,都会高度重视。但是同时又会因为过于重视,会有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产生,而这些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评比课的质量。
疲惫,压力,在抽到课题之后如果不能稳定情绪,再想不出上课的方向,就没有时间做准备了。
淡定!我选择了立刻调整心态。淡定……
因为我是平常人,我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对待这次的评比课,我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思想负担就会少了许多,这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正常发挥。
当我克服了紧张、焦虑心理的干扰,便开始静下心来认真的去想课。不知为什么,突然豁然开朗,不仅是上课的内容确定,而且上课的思路也初步形成了。
二、以学生为中心
我拿到课题之后,分别找了不同程度的几个孩子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可是学生在不能读通、读顺课文的时候,这篇课文的美就会大打折扣。这篇课文是积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如果语文第一课时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很单调。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很“程式化”、没有“生机与活力”,最终会导致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语文“第一课时”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主要是在关注“第一课时”目标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因素。具体表现在“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上。无论怎样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的整体策划,一旦进入这两个教学时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课堂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第一课时的语文课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必须“行走在语文路上”。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但完全强调语文的“三味”为理由忽略学生的兴趣也是不行的。学生没有了兴趣,或者兴趣不浓,语文学习就会失去活力和情感价值体验。现在的新课标强调的是三维目标,而上第一课时很难把握好三维目标,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说语文第一课时存在着比较呆板的现象,可能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没有没有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
三、优化 “生字教学”和“读通课文”的教学
“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依据每个生字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进行教学策划。语文第一课时无疑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深入文本。
在《夕阳真美》这节课教学需要的情况下,我自制了幻灯片辅助教学。用直观、漂亮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夕阳、刺眼、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余晖”等词语和句子。教学中我试着随文学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别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学生没能真正感受到夕阳的美。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是一种寻求美的过程和体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我应该因文而宜,让每一个读书环节有明确的问题思考,让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赏、可品之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本遇到了不会品赏的人都会使其鉴赏价值大打折扣。同时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有兴趣,反之,没有思考的读书是不会让学生有兴趣的。
四、愿读乐读 形式多样
张田若先生曾说过:“一课书教完后,成败的第一个标准是学生是否熟读了课文。”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读的形式可以有领读、范读、、看图读、、引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五、反思和总结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 ……此处隐藏8379个字……,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想象丰富,课堂上兴趣盎然。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他们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我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读的过程,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文本、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读书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生字字音、字义教学。第三步是在通文入境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音、字行的环节,以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读书的教学。切实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抓住关键词“十分壮丽”、“灿烂的霞光”等词,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抓住第三段中的一个省略号让学生自己说还有些什么颜色,在说中展开想象,这五彩缤纷的天空是多么美丽,这都是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形成的。从学生一个个深情并茂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3我上的是第二课时,重点在二到四自然段,整个课程分为五个环节,整节课的条理很清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第一环节是导入课题,并复习词语,由于想到本文有很多“的”字,孩子们朗读时读得不到位,在复习词语时,设计了连线环节,并指名读,齐读,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是初读感知课文。先让孩子们初读二至四段,做到初步了解夕阳的变换,这时为了帮助孩子们快速地掌握内容,设计了给位置词语填空,给颜色词语填空,牵着孩子的手,降低难度,让孩子在接触文本时能快速地进入文本。其中,将位置变换时,我采取读文找一找,改变句式说一说,上台演一演的方式,让孩子能够由浅入深,加深印象。讲解颜色变换时,有详有略,详细介绍了太阳西斜十分的光芒,用途平对比,刺眼和柔和,让孩子体会之后朗读出来。
第三环节是再读课文。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第二段是重中之重。让孩子们详读第二自然段,从找景物入手,体会深蓝的天空和西山。在理解西山时,连绵起伏和壮丽是孩子们不易理解的,我通过幻灯片展示,帮助孩子理解连绵起伏。理解壮丽时,让孩子从自己会披什么在身上入手,感受夕阳的余晖就如一件非常大的披风罩在了西山的上面,从而体会西山的雄伟壮观美丽。读第三自然段时,重点云彩通过的美丽感受夕阳的美,同时,省略号也是关键,让孩子通过读文发挥想象,说出很多颜色,并用成语来概括,这些孩子很容易理解。读第四自然段时,通过霞光的美体会夕阳的美,霞光是灿烂的,就要理解什么是灿烂,除了查字典理解意思还让孩子们看图讨论灿烂还能送给谁?孩子通过讨论说话来加深理解。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朗读,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夕阳的美,这时播放夕阳美景图回顾,再让孩子朗读,印象更加深刻。最后一段理解爷爷的感叹时,帮助孩子们体会爷爷幸福的晚年生活,爷爷就如夕阳,虽然人已经老了却依然很快乐很幸福,就如夕阳即将下上但是依旧很美。这样孩子们体会的更深入。
最后一个环节是识字写字,先复习生字词,再单独讲解生字,讲解“壮”字,用一首儿歌帮助孩子记忆。
整堂课层次清晰,重点明确,时间把握地也不错。但是我还是发现了不足。首先,画面美感不足,低年级的孩子需要外在的视觉刺激,可是我的图片不够美丽,对孩子的吸引不足。其次,感觉朗读不够优美,这与学生不是自己班上的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也说明孩子们可能真的还没有上进课文中去,体会的不深,所以朗读美感不足。第三,在整个设计中没有“引背”环节,这篇课文是要求大家会背诵的,上完这节课孩子如果会背了,就成功了一半。这一点我涉及的很少,考虑的不周全。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4《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这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努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积累和运用。在课中,我在讲解内容的时候,依次以板画呈现,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等词语。另外通过配乐向学生展示多张大自然中日落的景象,让和谐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深深地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对日落景象的赞美情感油然而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指导学生朗读《夕阳真美》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或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或读句,或读段,或读全文等多种朗读形式,并且注重读前指导与读后品评,努力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评中接受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15《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夕阳下山时的瑰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的美,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在上这堂课时,老师就巧妙地把语文课作为美育的阵地,努力地挖掘和提示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老师的语言感染,有表情的朗读等方法,把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点化了出来,呼唤了出来,凝聚,升华为一种崇高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美,显得特别真切,特别自然。
1,凭借语言,引入美的情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富有感染力。在这堂课上,老师就发挥了语言的优势。设计好了精妙的导语,描述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2,引导品味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语感。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能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句子看来平淡,但用词传神,含义也深。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像"连绵起伏,余辉,壮丽"这些词的字面含义,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品词析句,通过画画来理解"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余晖,深蓝,连绵起伏,壮丽"等词语。体会文中所描述的夕阳下山时周围景色的美,那种动态,色度变化的美,在指导朗读时自然而然地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在此同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悟出这样学习的学生才能学好知识,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从而激发了他们专心听讲,好学上进的美好感情。。
3,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体察情感的重要手段,要经常给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读出音乐般的节奏,优美的旋律,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课文中所蕴涵的感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的需要,采用或个别朗读,或集体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读句,或读段,或读全文等多种朗读形式,并且注重读前指导与读后品评,努力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品评中接受情感的体验和熏陶。